学术动态

唐德玉/毛宜军团队在生物信息及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

来源单位及审核人:数学与信息学院、软件学院 邓平宇 编辑:曾子焉审核发布:安沛发布时间:2025-08-12

近日,九州·体育数学与信息学院、软件学院唐德玉/毛宜军团队在国际生物信息学领域著名刊物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》(JCR分区1区,5年影响因子8.7)、《BMC Genomics》(中科院2区,5年影响因子4.2)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,将人工智能理论引入基因数据处理,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。

团队在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》发表题为“MDNN: memetic deep neural network for genomic prediction”的研究(毛宜军博士为第一作者,唐德玉教授为通讯作者团队提出的基因组学预测方法,为农作物育种提供帮助。传统的线性模型在处理简单特征方面表现良好,但在提取复杂特征的非线性特征方面存在局限性。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为基因组学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,特别适用于高维数据处理和复杂的预测。然而,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需要人工设计网络架构,这需要继续进行实验和修改。对此,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MDNN框架,利用这些算法进行更大规模的架构研究,并自动优化网络架构。与目前著名的DNNGP算法相比,MDNN在599个小麦数据集上的平均皮尔逊相关系数提高了36.49%,在2000个小麦数据集中提高了12.28%。

团队在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》发表题为“Inter-view contrastive learning and miRNA fusion for lncRNA-protein interaction prediction in heterogeneous graphs”的研究(毛宜军博士为第一作者,唐德玉为通讯作者)。在该项研究中,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视点间对比学习和miRNA融合的模型,称为ICMF-LPI,利用同源信息网络来增强LPI预测。该模型整合了miRNA作为介质,构建了lncRNA-miRNA-蛋白质网络,并采用路径从异质性图中提取了不同的关系,通过融合miRNA相关信息和平衡交叉视图中的反向学习,ICMF- LP有效地捕捉到了潜在的相互作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排除直接的LPI连接,ICMF-LPI也能实现竞争的预测准确性,其性能与某些现有模型相比更好,为开发生物信息学分子相互作用预测模型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方向。

团队在《BMC Genomics》发表题为“SEEI:spherical evolution with feedback mechanism for identifying epistatic  interactions”的研究(唐德玉教授为第一作者,毛宜军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)。团队提出了一种线性混合统计上位性模型(LMSE)和一种具有反馈机制的球形演化方法(SEEI),在现有测算算法中表现更为优异。同时,团队在实际数据中发现了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(SNP)–单核苷酸多态性(SNP)相互作用组合,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(2021YFD1300100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61976239)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(2020A1515010783)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(2023A1515110959)等项目的资助。

相关论文链接:

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bib/article/26/2/bbaf148/8107852

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bib/article/26/4/bbaf352/8210808

https://bmcgenomics.biomedcentral.com/articles/10.1186/s12864-024-10373-4


文图/数学与信息学院、软件学院

上一篇:下一篇: